先锋故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习宣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1-4)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1日 08:54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一、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何雅玲)

西安交大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秉承西迁精神,扎根西部潜心教学科研,是交大人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大西北的典型缩影。在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带领下,团队(党员占86%)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四个面向,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团队全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年均上课学生近4000人次,建设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流本科课程等,《数值传热学》还入选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年均毕业研究生200余名,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科研人员。团队围绕能源转换和利用中的共性热流科学问题,瞄准国家需求、国际前沿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承担了重大科技专项、973/863计划等一批国家级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产值超20亿。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二等奖7项。团队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称号。团队教师陶文铨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何雅玲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杰出教学奖等。

二、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单智伟)

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在时任院长孙军院士鼎立支持下于2009年正式成立,由时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马恩博士担任主任,时任美国海思创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的单智伟博士(现任材料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任,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共同推进微纳尺度材料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微纳尺度是连接宏观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也是材料各种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尺度区间,中心的建立为抢占这一材料学科的世界学术高地争得了先机。中心先后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研究所引进十余位高层次青年学者与外籍博士后,并率先在校内成立师生联合党支部,首创“夏令营”学生招募模式。中心以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备独立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人才”为目标,已培养优秀毕业生逾百人,其中超80%毕业生在读期间获得海外交流机会,超20%毕业生赴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深造,持续提升材料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中心共发表含Science、Nature等高水平文章280余篇,授权专利110余项,部分成果已获转化,孵化了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关于高纯镁制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金属镁产业链的质量和水平。

三、西北工业大学“自主水下航行器”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徐德民)

徐德民院士针对国家海洋安全与资源开发战略需求,1998年创建了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团队以守护蓝色海洋国土为初心,以创新发展水下无人装备为使命,为学生打造了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学习与科研能力成长环境。学生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勇挑重担,在科研一线中解决重大难题,为多型水下无人装备的研制做出重要贡献,全面成长为具有引领能力、创新能力、交叉跨界能力、攻关协调能力的卓越人才。团队打破专业界限,凝聚起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投身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方向为纽带,组建了“基于学术网络”的多学科导师团队,深度交叉融合,突破“一对一”指导的局限,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拓展学生创新视野,侧重培养学生突破学科边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学生工程技术与前沿科学双重能力培养,以水下无人装备为主线,融入材料、仿生、人工智能等学科,突出共性关键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及课程内外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度、广度两个维度渐进提升。经过20余年、三代人的建设,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型号研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硕果累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20多项,指导本科生班被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获金银奖100余项。

四、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周军)

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军教授领衔的“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是一支由46人组成的科技创新教师团队。团队以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器精确制导与控制、空间监测与图像处理研究为主攻方向,创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部级实验室和创新中心3个,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参加国家多型号卫星、先进飞行器研制和技术攻关,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工程等国家级研发计划项目50余项,已成功研制发射包括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在内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4颗,联合发起了QB50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引了国内立方星技术的发展。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建设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4门。

2016年勇夺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2017年以来,团队研究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和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012年以来,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西部地区输送300余名高素质航天人才,他们参加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并作出重要贡献,多名学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上一条:学习宣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5-8)

下一条:战“疫”有我 党员先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