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西京学院计算机学院党委创新实施“党建铸魂·品牌强基”工程,通过构建“铸魂、守正、创新、示范”四维品牌体系,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特色发展路径。
——铸魂工程:打造“匠心智汇”育人团队
实施“三维师资锻造计划”。在价值引领维度,构建“学术导师+思政导师”双导机制,团队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第二届西交利物浦大学产教融合课程创新案例大赛优秀奖4项,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效应。在能力提升维度,通过混合式教学竞赛、经验分享会、教学观摩等活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8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厅级纵向课题8项,横向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7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EI和CSCD检索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知识拓展维度,创办“智汇讲堂”品牌论坛,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举办前沿讲座10余场,构建“专业教育+行业认知”育人生态。
——守正工程:构建“红途”思政育人矩阵
打造沉浸式党建教育平台。开发“红途”系列教育模块,通过“理论熔铸-情景体验-实践淬炼”三阶育人体系,累计开展重走校园微型长征路、打卡长征红军途径站点等创新活动8场。建立“红色导师”制度,聘请红色导师4人,建立红色志愿雷锋队6支,定点服务红色基地2个,累计红色故事宣讲30余次。党委委员牵头组建5个理论学习小组,形成“书记党课领学+支部研学+党员践学”学习链,党员撰写理论学习笔记人均超2万字。
——创新工程:创建“恒温”协同育人共同体
构建“三维协同”育人体系。纵向建立“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横向打造“党团班社”四方协同平台,形成“组织生活共过、实践活动共办、育人资源共用”的工作格局。支部凝聚班级团结奋进力量、照亮团支部先进思想航程、激发社团创新实践活力、点燃社区多元建设激情、投身学院发展引领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在“一站式”社区设立党员先锋岗13个,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6+N”导师库,开展“精英训练营”“项目评审会”等活动10余场,学生团队获省级以上双创奖项6项,学生党员个人荣获省级以上奖项35项。
——示范工程:建设“青研坊”科研攻坚高地
实施科研能力提升“三大计划”。学术筑基计划推行文献精读会、研究方法工作坊,研究生年均发表论文25篇。创新攻坚计划组建党员科研突击队,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建有“西安智能康复人机共融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物联网与大数据研究”校级教科研平台和“陕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项省级育人基地,重点技术转化效益超200万元。培育的“基于城市交通大数据的交通态势监控分析与治理-AI城市通行宝”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赛道陕西省金奖,实现科研成果向育人资源的有效转化。
学院党委通过构建“品牌矩阵-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的党建工作闭环,破解了基层党建“虚化弱化”难题。教师党支部形成“教学创新-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战斗堡垒,学生党支部构建“思想引领-能力培养-成长服务”全周期育人平台,近三年毕业生党员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就业率达100%,其中1人科技自主创业。党建引领育人成效显著提升,为应用型高校党建创新提供了实践范例。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学院将持续深化“四维品牌”工程内涵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激活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新动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数字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