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故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习宣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13-16)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9日 16:33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十三、西北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基础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耿国华)

团队由国家教学名师耿国华教授领衔,有省名师3人、省千人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省中青年领军人才2人,入选CCF杰出教育奖1人、高校计算机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人。海外研修经历17人,5人获海外博士学位。

团队立足西部,深耕计算机教育沃土,育一流人才;创新引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出一流成果。传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奋力拼搏、追求卓越”精神,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级优秀党支部。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2项省级5项,主持国省级教改22项;出版规划教材11部,省优教材3部;指导学生获CCF优博2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课各4门,省级课程思政团队3个,辐射百余所院校。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科技文化融合。主持国家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国科金重点等73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团队开创破损文物修复技术,应用于秦俑复原,引领文物修复技术革命;创立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构建的国人颅面数据库国际领先,服务于公安、考古和人类学领域;构建智媒融合全息展演平台,弘扬丝路文化;无源物联网突破性成果在陕明长城等土遗址示范应用。近五年专利转化9项258万,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间接经济效益3千余万。

十四、西安建筑科大学“西部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加平)

团队面向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整体水平的重大需求,长期开展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创新和教育教学研究,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积极推进大量社会公益性示范工程的优化设计与建设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处处活跃着团队学人的身影,不断为改善西部地区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而贡献才智、努力实践。从黄土高原的窑洞改造到雪域高原太阳能采暖方案的制定,从长江上游云南彝族生土民居设计到地震灾区生态家园重建,团队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居环境工程成功的范例和样板”,建设的民居两次荣膺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以刘加平院士为代表的西安建大三代学人在青藏高原立志盖出“靠太阳就能取暖”的房子,近20年间在当地建设各类太阳能供暖试验、示范工程近千万平方米,受益人群约50万人;团队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极端热湿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研究”的支持下,无偿为南海岛礁低能耗建筑提供了设计方案,目前某礁一期工程已竣工。近年来,团队成员还主编完成了十余部国家和行业规范,包括我首部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团队培养了以院士、杰青、优青等突出人才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并为我国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从事绿色建筑研究与应用的技术人才。

十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下空间环境保障”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安桂)

团队负责人为建科学院院长、建筑环境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人选李安桂教授。目前团队成员19人,其中多人次入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教学名师等。

团队多年来扎根西北,急国所急,面向地下水电、地铁、隧道、洞库等重大地下工程环境保障需求,根植先进通风及环境保障领域,为重大工程环境安全保驾护航,解决了诸如厄瓜多尔水电站、雄安高铁站等一系列国内外地标性大型工程的瓶颈性环境保障难题。近年来主持开展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工程攻关项目等70余项。在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环境保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果广泛应用于长江、黄河等各大流域及“一带一路”国家地下工程,引领了地下空间环境保障技术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住建部委托牵头编制完成了我国首部《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与安全保障指南》;受陕西省政府指派,担纲完成了西咸国际机场新冠病毒空气传播路径解析及环境保障工作,回应社会关切。

“地下空间环境保障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一直在路上——以实际行动践行“教书育人”责任与专业使命担当,以先进通风与环境保障技术守护人民的生产、生活与生命健康、环境安全。

十六、陕西科技大学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美云)

依托造纸行业,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产学研结合,潜心于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团队教师扎根西部,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坚守长达40余年,团队紧密围绕国家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对先进绝缘、轻质高强结构减重材料的重大需求,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坚持自主创新,历经20余年,成功破解了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纸基功能材料并在合作单位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发达国家多年的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实现该领域产品的“中国创造”,产品成功应用于高速列车、国产军用直升机、空间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7部,在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特聘教授、“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20余人次、为我国造纸行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举行

下一条:学习宣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9-12)

关闭